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钢铁工业粗钢总产量达到71654万吨。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只有中国的粗钢年产量超过了7亿吨。1949年~2012年,我国粗钢蓄积量已经累计达到71.53亿吨,在数量上超过了美国、日本和苏联在完成工业化历史进程时的粗钢蓄积量。但从目前中国钢铁业的发展现状看,笔者认为,我国钢铁行业已经出现了“亚健康”问题。钢铁行业如何立足“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解决“亚健康”问题,是业内人士亟须探讨的问题。
产能过剩导致钢铁业“亚健康”
中国粗钢年产量已经超过7亿吨,蓄积量已经超过美国,人均消费量已经超过或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水平,总产能增至10亿吨以上,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
笔者认为,产能过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钢铁行业的“亚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盈利能力“亚健康”。2007年以来,全行业吨钢利润率持续走低。据钢铁协统计数据,2012年1月~11月份,会员钢铁企业盈亏相抵,亏损19.7亿元,预计全年盈亏持平,钢铁主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二是产能利用率“亚健康”。按2012年产量、产能计算,钢企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8%,大幅低于80%~90%的合理区间,这说明钢铁业存量固定资产低水平运行,设备开工不足,企业运行成本不降反升,形成“亚健康”循环。倘若“亚健康”状态持续,那么钢铁行业自身就要面临“病入膏肓”的风险。
我国粗钢产量增速拐点已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我国已形成炼钢能力9.7亿吨。钢协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有58座新建高炉投产,形成炼铁产能8000万吨。按吨钢950千克铁水消耗计算,折合新增粗钢产能8421吨。2012年底,国内粗钢总产能估计已经超过10亿吨。按全国13.4亿人口和7.17亿吨的实际产量进行计算,人均消费量为535千克/年。
按理论界通常的看法,1973年是美国和日本完成工业化的标志年份,也是这两个国家人均粗钢消费达到峰值的年份,分别为710千克和1098千克。这一年的美、日两国人均消费量实际上达到了三个峰值:一是完成工业化粗钢累计蓄积量(分别达到71亿吨和38亿吨)的峰值;二是达到年粗钢产量峰值(日本1.193亿吨、美国1.368亿吨),这个峰值也成为了这两个国家粗钢产量的拐点;三是达到人均粗钢消费峰值。三个峰值出现后,粗钢需求进入下行通道。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美、日两国人均粗钢消费量分别为291.6千克、538.6千克,与1973年的峰值相比,分别下降了806.4千克、171.4千克。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人均粗钢消费量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历史峰值的差距已经缩小。在“十一五”的最后两年,我国粗钢增速、增量已逐渐步入减速下行通道,“十二五”前两年,减速更加明显。从2010年起,我国粗钢产量增幅已经连续3年下降,净增量从5308万吨降到3300万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粗钢产量增速由高速转向低速并且连续走低,年净增量和年增长率的拐点已经出现。
解决“亚健康”问题须三管齐下
一是必须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2013年要着重解决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3年理事(扩大)会议也指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全行业一项重要工作。笔者认为,根据中国国情,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矛盾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以发展低碳经济和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满足减量化用钢和高端装备制造用钢需求为基准。在解决产能过剩的过程中则要分步实施:第一步是继续淘汰落后钢铁产能,适当提高高炉、转炉、电炉等装备的容积和环境指标,使其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第二步是继续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力推行减量化的重组整合,通过减量解决区域产能过剩的矛盾。鉴于钢铁行业竞争已较为充分,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行业管理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对不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在政策上不予支持,并压缩其生存空间。
二是必须加速转型升级。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汽车业曾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国际化、低碳化转型和企业重组的理智选择,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使汽车业走出了低谷。德国汽车业的经验值得中国钢铁业借鉴。2011年11月份出台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把转型升级推到极为重要的地位。但2012年,钢铁行业在巨大的生产经营压力面前,对这一规划的落实执行力度还有待提高。
三是必须加强产业链建设。2012年,钢铁行业绝大多数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其中,钢协监测的钢材价格指数在9月初曾降到98点,甚至低于1994年4月份的水平,行业亏损面达到了52.5%。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绝大多数钢企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刚性需求产业链。刚性需求是指商品需求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那部分需求,也可以理解为绝对需求。这种需求不因市场价格的上涨而受到抑制。与之相对应的是弹性需求,即指商品需求中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那部分需求。2012年钢铁业的惨淡经营,恰好反映出钢铁行业的弹性需求占大多数,而刚性需求明显较弱的现实情况。近年来,一些钢企已经在产研定制、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开始起步,这一趋势展现了钢铁行业转型的正确方向,值得钢铁企业加大投入和推行力度。(中国冶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