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究晶粒细化的合适条件,日本学者分析了热轧后多种弯曲过程中带钢的热历史。温度在带钢表面循环波动,然而在厚度中心处温度波动相对较小。
作为细晶粒钢的一种加工过程,热轧之后的多种弯曲过程是被推荐的。热分析的实验结果阐明了带钢的热历史和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化,可得出四大结论:
一个测试样本在800℃被轧制,在770~730℃的温度范围内在带钢表面施加2.2的累计应变,并且用水冷却。结果获得了细小的铁素体结构,其最小尺寸可达1.4μm。这个实验证实了铁素体结构在更低的轧制温度、弯曲温度和更大的应变累积下变得更出色,也证明了多种弯曲过程对于生产细晶粒钢是有效的。
第二,在多种弯曲中,钢带表面温度重复一个4步的特定模式:接触弯曲辊引起的快速温度降→热扩散引起的热恢复→在无接触弯曲中温升加速→热扩散导致的温升减慢。
第三,在带钢厚度方向温度分布取决于传导速率和冷却条件的方式改变,也就是由水和空气冷却。在水冷却的情况下,厚度方向上微结构的不同比在空气冷却时更大。
第四,由于工业操作是以高传递速率为特征,连续冷却带钢以消除反复弯曲中的热积累,从而保持带钢温度在晶粒细化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很有必要。 |